这样的员工,这样的企业,难道不能成为支持我们社会转型的正面力量?每个好企业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加湿器、缓冲器和稳定器,都在为促进中国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做出贡献。想象一下,中国如果有一百家
这些年来我开始讲海底捞公司的案例。海底捞公司员工工作辛苦,时间长,强度高,工资却不算高。有同学认为有剥削甚至洗脑之嫌,属于“高温”运行,难于持久。有同学站起来反驳,你不是海底捞员工,你也没调查过,你怎
企业的凝聚力几乎是我们这个一盘散沙、万马齐喑的时代的唯一亮点。例如,华为公司以“不让雷锋吃亏”的朴素价值观凝聚了一支攻城掠地、所向无敌的坚强团队。前华为公司员工到我所在的商学院学习,和同学交换名片,自
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,企业家们可以通过业务、资本和运营的国际化,微妙地借重西方行业规范和国际资本市场,来平衡和缓冲权力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无理的和过分的要求。与其在国内忍气吞声,不如到国外理直气壮。例如,绝
价值创造型的企业必然要求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,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企业以人为本,以员工为本,逐步提高员工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,建立一种以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的信任、合作、分享为基础的企业文化。这种
财富创造者们在社会上的较高地位。1990年代以来,中国的企业家们,尤其是价值创造型的企业家们,成为被广大社会所认同、赞誉和效仿的榜样(事实上,“企业家”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反应)。虽然这
这种建立在最普遍、最日常、最现实的雇佣关系基础上的联合,在仔细厘清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后,也许能够成为“中国特色”的公民社会建设的坚实后盾。在宣扬了这么多年的斗争哲学之后,主张劳资合作,乍听非常天真、冬
安全感的缺乏带来的是新一轮的企业家移民大潮,精英星散,恍惚回到了1949年前的上海和1997年前的香港。对历史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不会用“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”之类的陈词来指责他们。逻辑上,唯一的办法就是
然而,三十年之后,一眼看过去,居然又是一片郁郁葱葱。进入新世纪,这些新生的“企业家”阶层,拜官方理论之赐,居然忝入“先进生产力”的行列之中,然而凳子尚未坐热,而且还随时有可能被拿走,谈何其他。恍恍乎杯
观诸各国历史,专制权力最大的对手是资本。“财产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力量”(普鲁东)。然而,在中国,素来就敌强我弱,实力悬殊。专制权力最强大,资本的力量却又最孱弱。尤其是经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兼及灵